騎著小孫女的童車,揣著一個智能手機,64歲的王淑華哼哧哼哧騎了一個半小時才到了熊耳營,然后氣喘吁吁地走進課堂,徑直朝著最前排走去,接著掏出手機,聚精會神地聽起課來。王淑華聽的這堂課是電商培訓課,主講人是王丹,北京平谷區新農人講師團的團長。而王淑華則是平谷區王辛莊鎮許家務村的“桃農”,當天,她上午在本村聽完課,有個問題沒記住,得知熊耳營有培訓課,不巧的是電動摩托車卻發動不了,心一急,騎起了小孫女的小童車“追”到熊耳營。
“鞋底磨破了,能換新的,缺聽一堂課,會虧半輩子。”王淑華心里跟明鏡兒似的。事實上這也不是她次“追”課了,王丹講課講到哪里,她就追到哪里,那個星期,她追了七堂課。
一無所知 從“幼兒園”帶出的果農
“以前可不是學員追著老師,而是老師追著學員。”王丹說。這個“80后”姑娘可以說見證了平谷區電商崛起之路。
2014年,王丹因照顧家人放棄了年薪豐厚的城市工作,回到平谷老家,并開始了電商創業之路。
“當時別的區縣已經有成千上萬家電商企業,而平谷只有不到100家。”王丹看準了電商的發展前景,果不其然,2017年,她和團隊的天貓、京東店鋪年銷售額已經達到500多萬元。
就在當年,平谷區商務局和區婦聯領導分別找到已經小有名氣的王丹,想讓她給果農講解如何在網上賣桃。
大桃作為平谷區農業支柱產業,是全區10萬桃農收入的主要來源。多年來,桃農銷售大桃主要通過坐等商販上門收購,經常出現商販惡意壓價、大桃“隔夜愁”“貨到地頭死”等狀況。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,區委、區于2017年決定啟動“互聯網+大桃”工程,以拓寬銷售渠道,促進桃農增收。
“事實上,之前也請了好多外地的講師,但都有點‘水土不服’。果農們的平均年齡都五十七八歲了,像我們山區有的學員都80多歲了,聽過幾次課也沒學會。”王丹說。
她次給果農們上課,準備了整整8個小時,從結構到目標、從方式方法再到售后服務,將自己的心得全都寫進了PPT。但是上課時,發現果農對于電商“一無所知”,很多人甚至連手機都不會用。
此次“失敗”的授課讓王丹備受打擊,而接下來的授課之路也是飽嘗艱辛。“我們在一個村講課的時候,屋外大槐樹下聊閑天的人比屋里坐著聽課的都多。”
果農們為什么聽不進、學不會?“還是授課方式的問題。”很快,王丹調整了方法,手把手耐心地教果農,“就從怎么連WiFi、怎么用微信發朋友圈開始!”
直到現在,很多學員回想起來還開玩笑地說:“咱們可都是王丹老師從‘幼兒園’帶起來的!”
從“幼兒園”帶學生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
學員們年紀大記性差,學了后邊忘前邊,王丹只能一遍遍地重復。為了保證學習效果,她還建了微信群,“我告訴學員哪怕凌晨2點起來摘桃,想起啥問題,您就直接在群里問,手機一震動,不論幾點我立馬爬起來給您解答。”
王丹的努力沒有白費,短短幾個月,就有110名果農通過手機電商渠道售出15.4萬斤大桃,銷售額161萬元,增收89萬元。
初嘗甜頭 線上線下追課的學員
2018年,王丹把公司的生意交給員工打理,專心投入講課,招募了7位優秀學員,清一色的“娘子軍”,她們組成了“平谷新農人講師團”。
講師團成員都是電商創業受益者,她們都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,走電商賣桃這條路是對的。
慢慢地,越來越多的學員嘗到了甜頭。
王淑華大姐通過直播曾一次銷售96箱大桃,成了村里的賣桃“明星”;范瑞蘋大姐,在平臺發了條短視頻,一夜播放量26萬次;國慶70周年的“國桃”種植戶之一的胡殿文妻子崔鳳玲,也通過電商培訓,把家里的精品桃全部在線上銷售,還帶動全村中老年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線上銷售果品的熱潮……
“每當聽到這樣的好消息,我比學員們自己都激動!”王丹感慨道。
隨著果農們對培訓課的認可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跨村聽課。
不僅在線下,講師團還開設了線上培訓課,每晚21:30給學員在線輔導,23:30下課。很多學員意猶未盡,會提問題到深夜。“有的學員會把講師的聊天記錄一條條整理出來發到群里,方便大家學習。”
“以前很多學員連‘吸粉’都不知道是啥意思,現在一見面就是‘王老師您給看看,我這小視頻做得’‘我又吸了多少粉,做了哪些推廣’。”王丹笑著說。
4年來,王丹和講師團共培訓近4萬人次。從前一臉蒙圈的大爺大媽們如今變成了手機玩得很“溜”的電商達人。王丹的微信也建了300個微信群。“我現在的朋友圈,哪兒哪兒都是賣桃的。”王丹調侃道。
誠信經營 每個人都代表平谷大桃
銷路拓寬了,王丹的課上教給桃農增收的另一個法寶是分級。
如今,王丹在培訓過程中更加注重將分級的觀念傳達給農戶。“以前,定價權、議價權、收益權都不在桃農手里,而是在商販手里,老百姓自嘲說,我們辛苦這一年到頭的收成就是靠人家‘賞’錢。”王丹說,“而如今依靠互聯網電商平臺,桃農們有了更多的主動權。”
“過去一筐三四十斤的桃賣三四十塊錢都算多的,但現在平谷的桃都是分級的,精品桃一箱5斤左右,有的能賣到100多塊錢。”
王丹介紹,這并不是讓桃農“漫天要價”,而是倒逼桃農們要更加重視發展好品種,種出好桃,把好桃賣上好價錢。
王丹說:“平谷的桃農們都在電商平臺賣桃,每一個人都代表著平谷大桃。只有我們保證桃子的品質,誠信種植、誠信經營、誠信售后,才能保證平谷大桃贏得消費者的信任。”
近年來,平谷區出臺了多種扶持政策,用補貼的方式引導電商企業購置自動化分揀設備,、規模化對桃按大小、甜度、外觀等標準進行分級,強化電商企業、農民分級銷售意識,實現好桃賣出好價錢,讓農民、電商企業通過分級銷售增收受益。同時也用實實在在的受益進一步轉變農民思維方式,改變傳統種植方法,進行科學化、標準化、高質量生產,種出更高品質的大桃,從而推動全區大桃品種和品質的提升。
“互聯網+大桃”工程開拓了桃農的銷售視野,也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,使得桃農的幸福感、獲得感進一步提升。僅2019年,“互聯網+大桃”工程促進農民增收1.23億元。
眼下又是吃桃的季節,作為中國的大桃之鄉,在平谷繁茂的桃樹下,隨處可見果農們錄個小視頻、做個直播,同時在朋友圈寫下一段朗朗上口的文案,“平谷大桃,個兒大,果兒圓,咬上一口,咝~真甜!